看过我写的文章的伙伴都说我隐隐的透露这悲观,其实我是想说,这不是悲观,而是习惯性的把问题理性看待,即使我也承认我民谣听的多 – 比如逼哥的歌听多了的话,也总会想起那个旷世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
有记者问李志,你现在最大的恐惧是什么?逼哥回答说:我担心我发现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世界……而现在摆在眼前最直接的恐惧,是死亡。
不管是玩笑还是个人理想主义在作祟,一个冷门的、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的南京民谣歌手,能讨论些形而上的东西,总觉得是有些意外,而又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的互联网,近期一个热点就是腾讯的互联网产业化,说白了就是 to B 的战略转型问题。原因是腾讯股价跌了,相反阿里的战略 to B 做的早,股价相对表现好些,看起来体态发育的饱满,有了姿色现在是到处撩 B.
阿里出道是 to B 的,黄页印制卖给企业单位发家,接着做了立志让天下生意不难做的 to B 门户,接着淘宝、支付宝横空出世,to C 做到了极致;前几年接着推出新零售概念,to B 战略简直发挥的如日中天。
简直就是成功神级典范。
我们熟悉的淘宝平台包括:淘宝、天猫、聚划算、飞猪、fliggy.com, feizhu.com.
而阿里平台则除了包括淘宝平台外,还有支付宝,阿里巴巴 1688.com, alibaba.com, tmall.hk, aliexpress.com, etao.com, alimama.com, aliyun.com, xiami.com, yunos.com, ddchong.com, cainiao.com, sm.cn, maiyao.liangxinyao.com, freshhema.com 等等。
对于星巴克来说,to 新零售,or not to 新零售,也曾经是个问题,但也很快做了回答。
星巴克 2015 年开通了天猫旗舰店,今年又宣布与阿里战略合作;随即公司上上下下朝着新零售狂奔,生怕错过了班车。
也确实,星巴克在华尔街的表现一直不佳,中国市场是一个突破口,而跟阿里的合作,又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星巴克有品牌,阿里有流量,对眼配对。
双方将共同打造具有行业突破意义的星巴克新零售智慧门店。所谓“智慧门店”体系,是指当消费者进入饿了么、盒马、手机淘宝、天猫上的“星巴克新零售智慧门店”后,只需选择产品,无需选择具体的下单门店,后台算法会综合距离和门店单量,指派周边盒马或星巴克门店送货,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外送体验。同时,基于天猫新零售方案横向打通星巴克和阿里生态系统的多个数字化消费者运营平台,实现全局消费场景下会员注册、权益兑换和服务场景的互联互通,突破零售消费生活的时间空间限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一店式、个性化的升级体验。
Amazing future ! Incredible experience !
问题是,有些问题还没想明白。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变了吗?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定位的品牌?新零售不是 零售 + 科技 + 媒体 吗?媒体之上的品牌定位呢?说清楚了吗?
星巴克讲述了几十年的 “体验” 故事,与当前一身脏兮兮风雨兼程的外送员是一个故事体系的吗?一到没什么生意的时候一堆蓝黄外送员在星巴克门店外摆那里唠嗑是星粉们期望看到的吗?( 当然没有歧视的意思,而是定位和处理、表现管理方式不同 )
星巴克中国到底有没有品牌运营部门?
星巴克中国在拥抱数字化后,数字媒体品牌体系有去思考、建立吗? 有自己的 Digital Branding book 了吗?
或许,作为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一直含着敬畏之心消费星巴克饮品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问题显得没有什么意义。
整个中国大陆都在狂欢着,所有人都在新零售主题宴会上摩拳擦掌,推杯换盏,手端着香槟互相眉来眼去。你看看满大街的蓝的、黄的繁忙的外送员和电动车川流不息,你看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代已经到来。
好方便!
好多优惠券!
好多吃的喝的!
对于我而已,我没有想清楚的是,方便之于多出来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干嘛了?那么多优惠券给我们后我们享受到了更多吗?吃的喝的多了后我们幸福感增强了吗?那些满大街的电动车的电池报废后是如何处理的?那么多印着闪闪发光的 LEED 环保认证的门店忙于完成销售 KPI 的同时还会满怀敬畏的心存环保理念吗?
或许答案都应该是正面的。或许奔赴新零售的公司们早已经制定好了完美的战略方针,只等快速执行,眼盯着股价数业绩。
就像前面开头所说的那样,提出问题不代表悲观,连写《人类简史》的博学的那个以色列哥们都说了,表达担忧和讨论,提出那么多问题,并不代表悲观,而仅仅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而已。
2018年11月 4号下午,脖子照样疼。躺着刷了半天手淘、天猫、支付宝和口碑。
深深感到消费者是幸运的,数字化打通、服务全方位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级体验。
但消费者也是无辜的,要在打开几乎所有的 APP 前静候 3 秒,欣赏页面粗糙的双11广告,然后如果想翻看心爱的星巴克线上服务的时候,还要搞清楚直营店、旗舰店、智慧门店、品牌号等等等等。
回想那几千家设计感十足的星巴克门店风格,那里蕴含着设计 DNA , 浸润着背后一个个设计师加班加点费尽心思设计出来的“体验” 感,而选择了 to 新零售后,希望星爸爸不要忘记品牌形象、数字媒体的设计准则。
虽然手淘上的星巴克品牌介绍内容是几年前的信息,
虽然星巴克的品牌LOGO到处飞却大小不一、颜色不一,连最基本的字母大小写也乱象丛生,
虽然线上店到处可见却名称不一致、多店重复,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子弹是要飞一会的?
我们可以选择星爸爸一直在努力,我们可以跟星爸爸一起继续加油。
但是,我们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To X or not to X 是一个选择题,但前提是我们知道 X 是个什么,如果没有个前提,如何解答的好?
阿里的 X 是 B 端,几年前就选好了,
腾讯的 X 是 互联网产业,今年也想好了,
星巴克的 X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