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很快就过去,许知远说,如果不对自己的上一辈觉得好奇,会让自己陷入愚蠢;布兰克说,如果不对自己到过去进行记录,岂不是浑浑噩噩?虽然自己仍然显得愚蠢。
FKI – 供Kiya参考。其实不必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跟得上,每个人都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些时期或许正当经历的时候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会有很特殊的期间感,称之为阶段。
我们都有阶段。要相信自己,现在Kiya的阶段来了。
1996.
ICQ开始流行,布兰克刚入大学在宿舍里用一台大家集资购买的486怯怯的拨号上网注册,界面已经不记得,只是对上网聊天有了最初的概念。
1997+
那几年还有瀛海威红警以及仙剑奇侠传,新浪搜狐好像刚开始门户之旅,而布兰克的第一笔网上购物是一张惠特妮休斯顿的货到付款的CD。其他细节早已经模糊,只是仍然记得那是个下雨天,送货的人到了学校门口,通过打宿舍楼下的电话叫他下来交货签收。他都没有嫌弃货物都没有包好都服务,直接怀揣着跑回了宿舍。
1999.
国内的 OICQ推出,因涉嫌侵权后改名为QQ,布兰克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注册了QQ,具体已无从考证。其实布兰克至今也不知道怎么查看QQ号码的注册日期,并且也看不出QQ空间花里胡哨的众多功能都商业价值何在)。
很奇怪,腾讯的发展历史来看,直到微信出现前一直在遵从推出”新功能路线”(因为他们是这么打垮ICQ的),而对于”用户体验“来讲现在想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又或许,那是因为在”那个“阶段,“功能体验”已经能够完全征服用户.
微信和小程序其实从另一个方面在提供用户体验,微信认为人人都是商家,人人都是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跟淘宝一致?
2001+.
布兰克注册以funnyu开头的域名,03年离职都时候群发给所有同事一个URL,点击可以访问他的私人网站查看他自以为是的辞职信。信的内容是模仿再别康桥编写的,当时传为”佳话“。
2005.
新浪博客是在2005年9月正式推出,而布兰克的博客博文记录时间始于2005年10月6号,止于2013年5月11号。
2009.
新浪微博官方说法是2009年8月推出,而布兰克的微博注册时间是2011年1月17号,此时微博已经约有1.5人亿注册。
2013.
互联网金融,包括理财投资或支付等更是如火如荼,而布兰克至今未有任何体验,没有股市账号,没有参与任何理财产品,只有定期。
马后炮,除了自己没人罩着。
来个马后炮式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些历程有哪些可以值得一说的。
- 1997年开始的3年,因为是计算机专业,因为是大学伊始的激情,布兰克对于那时候所谓的IT潮流还是勉强跟上了的,至少总希望注册申请体验新东西,试图去感受这种变化;
- 1999年后断档,毕业论文找工作拼命工作等等占去了主要精力,对于IT的敏感度,则完全被温水煮掉了;
- 2010年前后,对于IT风云变幻的产品和功能,一点点都不想体验的奇怪想法让布兰克把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埋头”耕耘”,期望地里的庄稼能养家糊口甚至能多收个三五斗;
- 1997年是一个变化时期(踏入大学),而之后直到2005年是一个稳定时期; 这个稳定时期是被执迷于当个研究生所打破的。
- 2006年从北京到上海以及换工作是一个变化时期,而之后直到2013年是一个稳定时期。这个稳定期是被动的公司战略调整开始裁员打破的。
可以看出,每次变化期前后,布兰克能感受到IT的危机感,而主动的去体验新东西;而之后的所谓稳定期,布兰克就开始做埋头的鸵鸟.
现在想起来,梳理的马后炮包括2个方面:
- 一是要恪守”适应变化“的原则. 自己所在区域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功能,不仅仅停留在注册、使用或体验上,而是要从它出现的原因、满足了哪些需求,横向行业内比较有何优缺,纵向产品深度比较哪些细节抓住了用户体验。
- 另一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交大MBA宣讲时一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在面试时问一个想攻读MBA的IT经理(他在平安银行进行信息化相关工作),你对你们集团的保险业务信息化有何看法?学生回答:对不起,我是从事银行相关业务的,保险貌似跟我无关。
你看,多布兰克。